話說明朝嘉靖年前,在臨朐城南,有一家沒掛招牌的小酒館。酒館老板姓馮,為人謙和,待人厚道,又靠著祖上傳下來的手藝,做得一手好菜。然而,酒館的生意多時四五桌,少時一兩桌,雖不是門可羅雀但也算不上紅火。
這天晌午,酒館里來了兩位儒生打扮的人,一老一少,看樣子像是父子。兩位揀了一處清靜的地方坐了,便招呼老馮上一壺老酒,弄幾個好菜。不一會兒,老馮端上了自己拿手的醬驢肉、切香腸和羊雜碎湯。兩位一杯老酒下肚,便一一去夾那三個菜。只看那兩位夾一個菜,喊一聲“妙”,再夾一個,再喊一聲“妙”,就這樣連喊了三聲“妙”。老馮趕忙跑過來,想問個究竟,年少的客人先發了話:“店家,你這菜好生味道,但為何今日僅有兩桌客人?”老馮搓搓手,面帶難色:“俺家本是沂山農戶,剛來城里,不曾認識幾個人,也不懂如何打點,所以生意就冷落了些!蹦晟俚目腿死^續說:“店家說得不錯,但更要緊的,缺一個叫得響的招牌!”老馮嘿嘿笑了:“想找個讀書人取名,只因店小利薄,一直不曾花錢去請……”。只見年少的那位,繼續說,“易經第一卦‘保合太和,乃利貞’,意是人可在無窮無盡的變化面前立于不敗之地。你既是小本生意,經營好壞全靠自己,你這個店取作“太和”如何?”年長的那位沒有馬上評論,轉過頭來,問店家貴姓,老馮回說,“免貴姓馮”。年長那位一聽,說“有了”,然后用手蘸酒在桌子上寫了一個取名的“取”字,然后在下面寫了三個“人”(三人暗指三馮,“取”下面加三“人”即篆書中的“聚”字)。寫完兩人哈哈大笑,當即飲下杯中的酒,吃光了三個菜,興沖沖而去。
老馮半天還沒回過味來。旁邊一位吃酒的說,老板,你有福,給你起名的那個年長的是馮裕馮員外,那個年少的正是才子馮惟敏啊。老馮頓時明白了“聚”的意思,當即找人把“太和聚”招牌寫好掛了出來。馮氏父子吃酒又取名的故事逐漸傳播開,遠近的士人鄉紳,紛紛慕名前來,“太和聚”酒館一時竟門庭若市。
老馮百年之后,他的后人世世代代鉆研廚藝,把馮家的做菜手藝和“太和聚”的金字招牌薪火相傳。改革開放后,他的后人又創建了正規的食品企業,將傳統的工藝融入科技的光彩和時代的精神,推出的產品在省內外各項大賽中頻頻折桂、年年獲獎。真空包裝的“太和聚”牌醬鹵系列、全羊系列、香腸系列、悠閑食品系列產品,開始走出臨朐小城,走出齊魯,走向神州大地的千家萬戶。